从“京东logo圆润”到“元气森林新LOGO没‘気’了”的营销趣闻,像这样借力换logo高调营销,并不是一件什么新鲜事儿。
不难发现LOGO对于品牌的意义,并不只是视觉层面的花瓶或者摆设,LOGO逐渐变成一种自带营销力的符号,在品牌营销中大有可为。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常见的商标类别。
IP化的logo
Supreme就是个典型靠联名把logo玩出花的,形成“万物皆可Supreme”的认知。合作的品牌似乎只要和Supreme沾上边,把产品印上Supreme的logo,就能提高好几个潮流level。
因此还有人甚至戏称:加上一层“Supreme”的滤镜,产品市场价格就能够翻很多倍。 比如在Supreme x 奥利奥的联名中,双方把Supreme的logo印在饼干上,将看似几美元的饼干,卖出了高达4050美元的价格。
当标志逐渐成为设计的主要名称时,也在积累自己的品牌号召力和粉丝经济性,具备了 ip 的所有特点。
因此,品牌可以利用 ip 思维对标志进行管理,使其成为 ip 标志,具有高识别度和自身流量,可以商业化,从而进行品牌溢价和标志的延伸,推动品牌的商业化实现。
生活化的logo
麦当劳对于logo的营销策略,我们不妨称之为一种生活化营销。麦当劳拆除了标识,做了“中”“左”“右”等接地标志。
重新进行翻译logo的视觉锤,从而把企业品牌的语言,转化成用户更容易可以接受的生活化教学语言,再结合实际生活环境场景的投放,让品牌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情感连接器变得更加具象化。
品牌通过回归“说人话、生活化”,把LOGO做成消费者生活的超级连接器,为品牌寻找更多流量入口,将logo打造成更加亲民化和接地气的标识。
当用户能切身参与到品牌LOGO相关互动的时候,LOGO也被赋予话题性和网感,更利于拉近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距离。
人格化logo
马丁林斯特龙在《感官品牌》中提到了品牌的五种感官形式——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嗅觉和味觉。以“色”悦人,以“声”动人,以“味”诱人,以“情”动人,让顾客始终对品牌保持忠诚。
去年疫情期间,很多企业品牌都推出了一个临时的“疫情版logo”,通过将品牌的logo结构进行分离,塑造生动的品牌文化人格,提醒我们大家疫情期间可以保持社交距离。
比如星巴克给美人鱼戴上了口罩;雷泽拉开了三条小蛇。
当品牌把logo当人看,可以让用户进行自行脑补品牌发展背后一个完整的形象,助力企业品牌与消费者能够完成有温度、立体化的沟通交流对话。